疫情來了限制多?該如何安全地慶祝聖誕節?看看專家建議怎麼說
如果實在需要線下聚會,也應儘量在戶外慶祝。可以把自己的節日美食和飲料帶到附近的戶外綠地用餐、和親友一起散步、在室外搭建露天帳篷這類空氣流通性強的設施並保持座位間的距離。
5. 室內聚會(在被允許的前提下)防範指南。
最重要的三點是保持”疏遠”、“通風”、” 衛生 “。
與會的所有人員應注意保持社交距離、保持手部整潔、在不吃不喝時戴上口罩。
開窗透氣也很生要,可根據天氣情況,在安全可行的範圍內打開門窗,將中央空調和暖氣持續循環,以增加通風。
縮短聚會的時間也是個好辦法。持續時間較長的聚會比時間較短的聚會風險更高,與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在6英尺範圍內累計超過15分鐘,會大大增加生病的風險,並需要隔離14天。
與會者還應保持低音,避免在室內唱歌、大聲喊叫或說話。
6. 其他聚餐防護注意事項。
- 提前準備:提前要求客人,在聚會前14天內避免與家庭以外的人接觸。
- 指導:向來賓提供有關新冠肺炎安全指南資訊,以及為防止病毒傳播而在這次聚會上要採取的相關措施。
- 用品:提供並鼓勵與會者攜帶相關防疫用品,以幫助大家保持健康。具體用品可包括備用口罩、含有至少60%酒精的洗手液和紙巾、準備足夠的洗手液和一次性紙巾。
- 口罩:無論室內外,在有不同家庭人員參加的聚會上,除了吃飯或喝水的時候,每個人都要戴上口罩,遮住口鼻。所有與會者都應計劃好在就餐時將口罩存放在哪裡(最好能將其放在如紙袋、網狀織物袋等乾燥、透氣的袋子裡),以保持兩次使用之間口罩的清潔。
- 距離:任何時候都要與非自己家庭的人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離。
- 洗手:確保每個人在準備、供應和食用食物之前和之後,以及在倒垃圾後,經常洗手。也應指定一個空間,鼓勵與會者經常洗手。可用肥皂和水洗手,時間至少20秒。如果沒有肥皂和水,可使用至少含有60%酒精的洗手液。
- 清潔:在可行的情況下,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表面和任何共用物品。活動結束後,立即用洗碗機或熱肥皂水清洗餐具,立即更換和清洗織物用品(如座位套、桌布、布藝餐巾)。
- 自備食物:如果一起吃飯,鼓勵客人為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成員自備食物和飲料,避免聚餐式的聚會。
- 提供食物:在為非自己家庭的成員準備或處理食物時,應戴上口罩,並限制非相關人員進出食物處理區域,如廚房或烤架周邊。在上菜時,讓一位成員戴好口罩,把所有食物都端上桌,以避免多人處理上菜用具。始終與服務對象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離。使用一次性用具,或讓一人負責提供所有共享物品,如沙拉醬、食物容器、盤子和餐具以及調味品。同時限制他人觸碰經常要使用的公共用,如公筷等餐具。
- 無酒:建議以無酒精的方式慶祝。飲酒會影響人的判斷力,會讓相關人群難以持續地保持社交疏離。
- 垃圾:儘量使用非接觸式垃圾桶,方便客人扔掉食物。處理垃圾時,要使用手套。摘下手套後還要洗手。
- 寵物:像對待其他人類家庭成員一樣對待寵物,不要讓寵物與家庭以外的人互動。
7. 儘量不要旅行。
旅行過程中很容易會暴露在一些公共空間中,如機場、汽車站、火車站、公共交通、加油站和休息站等。在這些地點,旅行者都有可能通過空氣和各表面接觸到病毒。
聖誕節最好不要有旅行計劃,推遲旅行和待在家裡是今年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最佳方式。如果確定要在聖誕節期間旅行,一定要參考疫情的相關指南,確保旅行安全。
- 留宿或接待過夜客人:考慮自己及同住者是否會增加患新冠肺炎疾病的風險,以決定在同一住所過夜或是在其他地方過夜。
- 提前計劃:根據自己或訪客的旅行方式,評估感染風險,提前採取預防措施。考慮並準備在訪問期間有人生病的具體處理辦法,如隔離、醫療護理、基本護理和返程旅行的計劃,以便在有人生病時立即採取相應措施。
- 接種流感疫苗:聚會可能會導致其他傳染病的傳播。在這個季節,接種流感疫苗也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因素。在流感季節的任何時候,包括1月後,都可以使用流感疫苗。
- 清潔:客人抵達後應清洗衣物和口罩,將行李存放在公共區域之外。到達後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。
- 口罩:在屋內時應戴上口罩,僅飲食和睡眠時摘下口罩。
- 距離:不同家庭的人應始終保持至少6英尺的距離。
- 通風:打開門窗或將中央空調和暖氣持續循環,改善通風。
- 監測:監測主人和客人是否有新冠肺炎的相關症狀,如發燒、咳嗽或呼吸急促。
- 長時間訪客:在訪客遵循防預措施14天后,如果沒有症狀或最近未與任何新冠肺炎相關人群接觸,可以將其視為家庭成員。
資訊來源:CDC 編譯整理:劉二小
👉 如果您有想要發表的原創文章,歡迎與我們聯繫,具體方式可諮詢 [email protected]。
©本報導所含文字由 WaCow Media 整理,歡迎非商業讀者轉載且註明出處。
Comments
Category: ALL 頻道, Default, Featured, Featured Articles, Whats Hot, 健康Health, 家庭 Family